龍七公:「惜食」是一種公民責任

在物質短缺環境長大的人,會對物件珍惜,尤其是食物更是不容浪費。然而,一個令人感慨的現實是,當社會愈是富裕,人們愈是對物質、對資源造成浪費,彷彿經濟發展和浪費是等詞。

發展正路 反璞歸真

在經濟的角度看,若果人們不消費,企業也不會增加投資,後果是經濟規模會因而收縮,受損的也是整個社會。可是無節制的消費,卻是以先使未來錢的態度來消費,後果是體系負荷不了,每次經濟泡沫的後遺症,很多都是過分消耗的惡果。從這個觀點看,現時人們在物質豐盛下的浪費,也是將未來社會的資源透支,其實對下一代並不公平。在這裏,要強調的是筆者並非不贊成消費,而是消費要適度,使經濟可以有持續的發展。

筆者說出這個持續發展觀念,理由是看到社會上浪費之風熱烈,不單不是發展的正路,更是對社會的不良影響,所以最近政府大力鼓吹「惜食」行動,以不浪費食物作號召,就很打動筆者,特別是筆者小時候家境貧困,有一段三餐不繼的日子,對曾經捱餓的人,惜食是一種反璞歸真的意境。

在今天的香港,浪費食物異常普遍,在商業上由於要給顧客多一點選擇,超市、餐館都樂於準備過量的食物,賣不出去的便往垃圾桶扔掉。而一般人也因生活條件豐富,食物已不再是果腹之物,而是會因貪嘴而多點菜,又會因菜式不合胃口而浪費掉,眼見每天有幾近四成往堆填區傾倒的垃圾是廚餘時,實在令人感慨。政府的惜食行動,是以宣傳性質,以一種說道理的方式鼓勵人們珍惜食物,在政策上並沒有錯,但因為這是個說教的呼籲,所以在短期而言並不會有太大的成效,而要減低廚餘的製造,就要從多方面入手。

首先,宣傳的政策要到位,除了呼籲性的宣傳之外,更要將惜食的層次提升,將之變成一種社會公民責任的要求,而不單單是一種個人的取態。要一般人接受惜食,就要改變一些人的行為,例如少點菜和對不合胃口的菜式不要浪費,這些都是行為改變,要做的是讓大眾感到浪費的不該,所需的努力是巨大的,成效也非短時間可以顯現,但這是王道的方法。

因勢利導 多管齊下

其次,就是要有合適的外力,方才可以讓行為改變的政策成功推行,人們的行為是很難改變的,所以要因勢利導,以外力去推行惜食,使說教的長遠政策有機會成功。最容易實行的外力政策,莫過於以垃圾徵費形式,去鼓勵市民減少製造垃圾,這對市民在減少廚餘製造上會有一定影響。不少人對垃圾徵費有意見,認為會加重市民負擔,可是垃圾徵費的功能並非在多收費用,而是以收取費用的方式,讓人們有經濟誘因去減低廚餘的製造。換言之,垃圾徵費是必要的,其功能是一種外力,是一種催化劑,好讓惜食這個政策可以有效的推行。

第三,就是要有配套去處理廚餘,而不是將廚餘往堆填區傾倒。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將垃圾徵費的一部分,用來放在處理廚餘上,這並不代表政府以收費來解決廚餘問題,而是給予社會大眾一個明確的訊號,廚餘的製造者需要為其行為負上責任。但在這方面也要小心管理期望,不要讓人誤以為在垃圾徵費已繳過,就代表可以肆無忌憚的製造廚餘。

惜食行動是一個很值得讚賞的行為,要讓該行動成功,並非一朝半日可以成事,畢竟要改變人們的行為要多管齊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