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擔心使用類固醇,怕影響子女發育、皮膚變黑又變薄,甚至變「毛孩」,即使子女濕疹易發作都不敢使用,寧願信偏方。有家長安排患濕疹多年的兒子服中藥,數月後皮膚發炎,又黏住衣物及床鋪,仍堅持中藥有效,最終留醫兩周。有皮膚科醫生指,病情輕時正確使用類固醇藥膏,可有效控制病情。
濕疹是本港常見的兒童疾病,每五名兒童便有一人患此病,特別是天氣轉變時最易發作。香港兒童皮膚學會會長楊志強稱,臨床發現,踏入十月,兒童濕疹求診個案較平日增加三成,而嚴重至併發紅皮症更是每月有十宗,即每吋肌膚紅腫、全身脫皮,並出現打冷震、發燒、精神萎靡等情況。
只要妥善使用類固醇藥膏可有效治濕疹,惟不少家長聞之色變。楊志強稱,很多家長對類固醇藥膏有四大誤解,包括令濕疹兒童出現皮膚變薄、變黑、毛髮生長過盛,及影響兒童發育,因而棄用,寧願於坊間尋找其他治療方法,例如食療、針灸、中草藥膏等。他引述今年亞洲皮膚醫學大會一項調查,四千名有濕疹兒童的家長中,約四成拒絕使用類固醇,以致經常換醫生,令病情難以控制。
有十四歲男童患濕疹多年,曾接受口服及外用類固醇治療,媽媽擔心類固醇有副作用,遂轉看中醫,以為服中藥有「谷毒」效果。他手腳之後紅腫,變「象手」及「象腿」,無法緊握拳頭或穿鞋,三個月後惡化至只能臥床,皮膚不斷出水及發炎,又黏住衣物及床鋪,送院後發現白蛋白水平急跌,危及生命,留醫兩周並服高劑量類固醇控制。
楊志強解釋,使用類固醇後出現副作用,源於不正確採用,例如患者將類固醇藥膏用於不正確位置,令該處皮膚變薄,患者應按醫生指示使用。他提醒家長,使用中藥藥膏一周後轉好,實情是混入類固醇,故病情輕時可用適量類固醇,以成人手指頭為單位,足夠塗兒童的臉部及頸部範圍,否則病情惡化要加大類固醇的強度,最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