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推動香港國際化

香港作為亞洲及中國的世界城市的角色與功能應有所改變。自中英談判以來,香港不單沒有北望神州,也沒有繼續國際化,而是集中於本地內部金融與地產的泡沫化,或許還可加上港商在珠三角的耕耘。○三年以後,香港連遭挫折,失去向外發展的欲望與動力,依賴中央政府照顧,吃老本度日。甚至在中產下流化,在職貧困的衝擊下,更趨宅男化,意欲關門閉守,排斥外人或新來者。

要扭轉整個錯誤的轉變,政府自當努力把工作做好,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帶頭推動香港的國際化;而且在國際形勢急劇轉變下,再不是如殖民地時代只着眼歐美。

歐盟正在重新崛起,擴及東歐、西亞和北非。美國以CDS衍生工具製造的歐債危機可打擊歐洲經濟一時,卻造就歐盟經濟更趨團結整合。例如剛剛通過的歐盟單一銀行監管制度以及在二○一四年會陸續推行對沖基金和跨境資金流動的限制。歐洲的社會模式,包括保育環保,雖然有不少爭論,卻仍是全球發展最先進者。

中國正在從崇美轉往學習歐洲,香港也應有所調整。而在歐美以外,全球經濟正走上多元化、多極發展的方向,新興市場發展迅速;金磚五國的影響日益擴大,而中亞、非洲的發展也呈現巨大的機會。

香港的國際化,特別金融中心與先進服務的對象應擴及這些新興市場,從今天由政府推動走出去,伴同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可相得益彰。以港商的保守心態,政府不推動,他們不可能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