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破解馬六甲困局

印度的「東向戰略」重點放在東盟十國及南海地區,而中國的「西進戰略」直達非洲,卻必須途經印度洋,一方向東,一方向西,相遇於馬六甲海峽這個交匯點。有趣的是,中印兩國都有必要避開所謂「馬六甲困局」。

從宏觀層面而言,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航道,承擔全球貿易四分之一以上的貨運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據估計,每年約有逾十萬艘船舶途經海峽,其中近六成屬於中國。中國要突破「馬六甲困局」的動因,應是各國之最。

近年中國積極構思新的國際貿易路線,尤其是○八年金融海嘯之後,西進路線的地位更形重要,非洲、中東、南亞及東盟等地區與中國的貿易額持續上升,即為例證。南亞地區,不論陸路及海路,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與繞道馬六甲海峽相比,中國貨物橫走自雲南經緬甸入印度洋,可縮短五千公里路程,其安全性與經濟價值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毋庸置疑。中國經濟專家認為,南亞地區不僅僅是一條新海路的開通而已,而是未來亞洲繁榮新動力之所在。

中印關係保持穩定以及逐步提升睦鄰水平,這符合中國的長遠發展戰略需要。中國的「西進戰略」,以雲南為主軸,連接華東沿海經濟圈、東南亞經濟圈和南亞經濟圈的陸路通道,從而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並在印度洋地區打造一個大型的新興貿易圈,促進與緬甸、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國的經貿合作,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