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春秋:滅貧關鍵是安居

昨天是十月十七日,亦即是國際滅貧日。聯合國在一九九二年通過決議,每年此日定為國際滅貧日,目的是喚醒世人關注各國的貧富懸殊問題。慈善組織樂施會今年舉辦「回家吃飯」籌款活動,鼓勵市民回家共敍天倫吃一頓家常便飯之餘,將原本出外上館子吃飯的金錢節省下來,捐出去協助全球約九億人免於捱餓之苦。

正在捱餓的九億人之中,恐怕不少來自發達國家,包括地上最強的美國,以及其難兄難弟英國。據報道,歐債危機席捲全球,美國經濟復甦緩慢,不少中產母親迫於無奈以出售頭髮、母乳或者卵子來幫補家計。英國的低收入民眾必須依賴政府救濟,最近半年靠食物銀行過活的英國人多達三十五萬,這是去年人數的三倍。

至於香港,特區政府不久之前破天荒設定貧窮線,定義為入息中位數的一半,貧窮人口過百萬也。

看來嘛,全球各國皆有滅貧的需要,當中最有迫切性的是香港,為甚麼呢?因為香港樓價與租金之高昂乃全球數一數二,每月薪酬大部分被蠶食了,直接或間接把低收入民眾推向幾乎不宜人居的劏房。那些空間小得可憐的劏房啊,同時是火警重災區,居民隨時變焦屍。

依我說,滅貧不應該只限於十月十七日,必須持之以恒日滅夜滅。本地官僚設定貧窮線之時已說過,若然窮人能夠入住公屋,貧困問題馬上解決了一半。雖然如此這般的體會有點兒後知後覺,但總好過不知不覺。既然滅貧關鍵是安居,增加興建公屋單位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