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孔融讓梨

前任校長請辭超過兩年,選新校長的名單最後剩三人,論資歷、學術、行政就以這老外較完整,校長就是這樣選出來,現在來說資格好過老外的本地學者大有人在,為何沒選上?沒舉薦是說這話的人的責任,沒選好是遴選會的責任,最大責任是自覺更適合又沒爭取的人。老外表明想做卻被認為無心,不爭取做校長的人就算有能力,算不算有心?

傳統文化,教的是讓梨,可嘴巴說讓,不代表心裏不想要,不過期望別人幫自己說出口,不只想要梨,還想要眾望所歸,好證明這梨不是搶回來,是大家認為應該的;一旦梨給別人要了去,嘴巴說出來的盡成了不服氣。如此這般讓老外佔了校長位子,本地就算有學術成就更高的學者,說實在也不宜當校長。或許真的無心,如果有心,玩讓梨玩到真的丟了位不外說明政治手腕、行政能力有限。

孔融讓梨,說謙讓是美德,是只看到一面。這文化用來爭位,便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爭位文化。謙讓和爭位本有邏輯矛盾,偏偏國人都愛玩這一套,以退為進,用虛求實,謙讓不過手段,重點是結果,過程講求技巧拿捏,玩贏了才叫過癮。比如有人說N屆都不會選特首,千萬不要認真,不過純屬部署,在等待最佳時機;時候一到自然換作當仁不讓。舊時七步成詩,玄武門之變,你以為曹丕、李世民小時沒試過讓梨嗎!

讓梨這碼事,實際是講倫理不講制度,提倡長幼有序,坐大位要排隊,放在政治,便成了世襲制,由皇帝選立太子,就算是禪讓,也由國君選定儲君;所謂謙讓通常是後來種種鬥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