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匯率在聯繫匯率推行後三十年,相信應到了檢討的時候。當年遇上危機,故聯繫匯率帶有一種應急權宜的性質,而七點八港元兌一美元也是由當政者相對隨意地定下來,這總比當時市場匯率升至九元以上為佳。三十年後,香港與國際情況都有所轉變,匯率的水平三十年不變是否還屬合理,值得研究。
香港經濟已高度依賴中國內地和人民幣匯率,以往與美國密切的關係已大為縮減,因此港元匯率與美元掛鈎便不大合時宜。特別是金融海嘯清楚暴露了美國經濟與美元價值的脆弱性,美國為了支持國內經濟,美元匯率一直被壓在較低水平。(期間美國要引發其他貨幣的危機,以免美元過度貶值,也藉此把危機地區的資金吸納到美國。)
同一時間,不管美元匯率怎樣,人民幣穩定地升值。自○五年匯率機制改變之後,人民幣至今已升值超過兩成半,還在見漲。對在生活物資、食品方面依賴內地的香港,港元貶值代表進口通脹,也令香港的相對物價下跌,誘使內地持強勢升值人民幣的消費者來港搶購。假若香港有生產出口或供內地居民購買,貶值是促進因素,但香港差不多完全非生產化,加上金融化資產的相對貶值僅能使少數港人和多數外商得益,故與進口成本增加比較,大多數香港人是得不償失。
三十年了,應該要考慮把港元匯率改變,或是把七點八元的水平改為六元或其他,抑或取消聯繫匯率,改用內地與新加坡採取的浮動制,使港元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