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從來沒願景

香港的問題是沒有願景。殖民地時代社會沒有願景不成問題,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把香港當作暫時寄居之地,能夠移民便移民英美。事實上,九七因素帶來的移民潮只是多了一個藉口,在此之前香港人還是拚命找機會移民。新界原居民到英國、荷蘭開餐館,就連我的中學教師也捨香港的教席往美國打餐館工。

七十年代初大學畢業時,也有一些同學學做廚,計劃往美國移民。殖民地政府對香港的態度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所以一直放任貪污,沒有明天式地斂財。只是當英國準備與中國談判延續不平等條約時,才出現麥理浩的良政,以增添談判的籌碼。而中英談判開始,英商撤退,英國不會為行將失去的殖民地作甚麼長遠努力。至九七年即使加上《基本法》,香港也沒有願景。董建華還算是有心人,可卻從來沒認真討論香港在後殖民地時期可以怎樣發展。曾蔭權更是得過且過,只求個人小利。

九七回歸,香港社會上下,就連北京都沒願景。沙士一役後更變成苟且,只求穩定不出事便算。於是中央救得多少便救多少,香港從中央拿得多少好處便拿多少。沒有人去考慮香港怎樣利用中國內地急速發展的黃金機會來創出一個新天地,擺脫英國布下的眾多地雷,把香港積累的人才體制,轉化為香港脫胎換骨的資源。

從歷史表現以至各方內外資源,香港從來不遜於新加坡,差別的是殖民地體制的束縛,而這個束縛至今未脫。有願景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