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台灣財困與選舉

筆者日前隨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代表團前往台灣訪問,拜會了連戰、吳伯雄、宋楚瑜和高孔廉等台灣政界名人。上次廠商會組團訪台,已是一九九八年的事了。

這次踏足寶島,筆者感覺台灣好像沒有多大變化,台北還是那個模樣,除了「101」及其周圍明顯較多新建築物和商業化,其餘地方觸目所及,都是舊區舊樓,與海峽對岸一些城市的市容變化之大和發展之快,分別明顯。

今次訪問,對台灣經濟加深了認識,亦明白何故台灣近年的城市建設如此緩慢——皆因財困。造成這個局面,與政治選舉有關。由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台灣連年選舉,政客為了討好選民,每次都開出減稅和增加福利的期票,令政府財政迅速「入不敷支」,靠舉債度日,情況與已申請破產的美國底特律市有點雷同。

據悉,台灣政府明年赤字將高達二千零九十九億元(新台幣,下同),創十二年新高;一年期以上的政府債務將達五萬二千一百七十二億元,距離舉債上限只剩二千七百七十一億元,以台灣過去十年的年均新增債務一千八百五十三億元推算,到二○一六年預算就可能編列不出。換言之,馬英九卸任之後,不管誰接任,可以肯定的是,留給那位新主的將是財赤大包袱。

民主選舉並非萬應靈丹,尤其對經濟方面的影響,值得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