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港75%患者拒服藥

【記者曾愷欣報道】心房顫動為本港常見心血管疾病,年紀大、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為高危族。患者中風機率比常人高五倍,要長期服薄血藥,惟傳統薄血藥與多種食物相沖,並要定期覆診調校劑量,患者往往「嫌煩」拒服藥。最新跨國研究發現,僅六成高危患者服藥,本港調查更揭示服藥比率僅兩成半。本港心臟科專家指出,隨人口老化,心房顫動患者數目將上升,患者要控制飲食及服藥預防,降低死亡風險。

心房顫動屬心律不正病症,患者病發時心房不能正常收縮泵血,令血液滯留上心房,凝固為血塊,若血塊流到腦部可致中風。病者一般服薄血藥「華法林」防止血凝。

歐洲心臟學會今年在荷蘭舉行會議,一項名為Garfield研究,○九年起追蹤十九個國家共一萬多名心房顫動患者用藥情況。結果顯示,八成二患者CHA2DS2-VASc風險評分大過或等於二,即中風機會高,但其中僅六成二患者服藥。研究者之一、倫敦大學外科教授Ajay Kakkar指,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未能有效預防中風。

外國研究推算,華人患心房顫動比率為百分之一,估計本港患病人口達七萬人。出席會議的港大內科學系副教授蕭頌華稱︰「Garfield得六成人食藥唔算理想,最好有八成,香港以往調查發現服藥人數僅兩成五。」以瑪麗醫院恒常跟進三千名病人,三至四成曾中風,半數人抗拒服藥。

新藥無飲食相沖

一名五十歲女病人早於四十歲時中風送往瑪麗醫院,當時半身癱瘓,並確診心房顫動,要長期服華法林。她因工作在身,難定期覆診,自行調整劑量,「有時一日食一粒,有時一日半粒」,無法有效防止血液凝固。女病人兩年後再中風,最終轉用新藥。

蕭頌華稱,患者中風機率較常人高五倍。由於要定期覆診調整藥量,加上華法林與不少食物、中藥等相沖,多數病人感覺麻煩而抗拒。新一代藥物沒有飲食相沖,毋須定期覆診調整劑量,每日服一次,病人要每月自費七百至一千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