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報章報道,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建議放寬內地旅客來港個人遊,這引起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表聲明澄清沒有其事,並指出當局會考慮多項因素,在不影響市民的前提下,才會適時研究調整個人遊計劃。一些本地報章在選題立論上有既有立場,又或是以偏概全的報道,這些已是本地傳媒公認的陋習,事件也印證了目前不少報道只根據個別消息來源便大做文章,缺乏了求證的認真的做法。
擴大個人遊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由於影響廣大,實在需要社會認真的討論。個人遊起源於二○○三年的沙士,當時香港經濟下滑,中央政府體恤香港的情況,開放個人遊來振興香港的經濟。然而,個人遊就好比雙刃劍,在振興香港經濟之餘,也帶來了眾多的紛爭。我們不諱言,有一些遊客的行為舉止並不文明,但另一方面本地也有以偏概全的聲音,將所有個人遊都貼上負面標籤,也形成了現在的所謂中港矛盾。在這個情況下,加大個人遊的建議就變得敏感,民情洶湧任何有關個人遊的建議都會是爭議的開端。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擴大個人遊有其實際的需要。目前來港旅遊的內地旅客,數目上已呈飽和,上一個五一黃金周的內地訪港旅客數目比預期少,已說明了目前開放個人遊的城市已不再提供高增長的訪港旅客。旅遊業是香港傳統的四大支柱行業之一,旅遊業的特質是勞動力密集,可以解決大量學歷低人士的就業問題,有學術研究甚至得出一個旅客可以創造四個工作崗位之說,當然,工作崗位不等於職位,也不等於全年的工作,但當中可見旅遊業對低下階層在勞動力上的正面影響,尤其是旅遊業輻射出去的餐飲、零售、交通等等,都會因訪港旅客多了而得益,而在其中受僱的員工,也是間接得到了好處。
可是,這些好處也不是沒有成本,在不少的事例中,個人遊旅客也帶來了不小的社會成本。現在我們見到一個現象,就是旅客雲集的鬧區裏,店舖幾乎是清一色的金飾店、藥房,貨物種類也是傾向單一,形成了不少本地人士投訴個人遊旅客將本地特色商舖「趕盡殺絕」。而且旺區內的店舖租金也節節上升,經濟環境好轉是一個因素,但個人遊旅客增多也常被看成是原因之一。其他的矛盾點諸如生活習慣、文化、或是社會行為的不一樣,都是引致衝突的源頭,網上不止一次的播放個人遊旅客一些不文明行為,點擊次數之高,已在說明個人遊社會成本之重,這是當局不能忽視的。
個人遊數目增長已比不上以前,假如我們看到經濟增長的好處,加開多些個人遊城市是很自然的事,難怪政府要研究擴大接待能力的可能。但另一方面個人遊也帶來了眾多批評,社會上的爭論不休,假如現時加大個人遊城市,即使在數目上只是追回下降的速度,可在觀感上卻很難過關。要魚與熊掌都可以兼顧,就不可能在原有景點上再加旅客數目,因為香港的景點有限,再加大遊客數目,無異是將矛盾加劇。
一個可以考慮的做法,是開發新的購物區和景點,好使旅客可以較有效的分流,從而得到較多旅客之餘,又不致令原有地區承受不了而產生矛盾。大嶼山是一塊未完全發揮潛力的旅遊區域,假如旅客的消費可以在大嶼山進行,鬧市旺區也不會擠滿旅客。話雖如此,大嶼山開發也有保育的考慮,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下,要實行這個本來兩全其美的方案卻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