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大半年的較量和政治互動,中央面對政改諮詢不久即將展開和「佔領中環」運動之熱議熱炒,正在作出四個方面的部署,一是盡量緩和政改諮詢推出之前的政治氣氛,營造「理性交流」、「平和磋商」的對話環境,爭取得到多數民意支持;二是繼續保持對「佔領中環」的大批判勢頭,火力不減,最大限度的孤立和打擊「一小撮佔中組織者」,最大力度的阻止「佔中」發生;三是再次明確力挺梁振英政府,穩住香江政治陣腳,防止某些「反梁勢力」特別是建制派中的「反梁勢力」乘亂「倒梁」;四是中央出面直接鼓勵防止「佔中搗亂破壞」第一線的香港紀律部隊,把中央的信任、鼓勵、支持面對面的傳遞給他們,並通過他們讓香港整個公務員隊伍感到中央的「關懷」,感到中央離他們很近,他們的言行舉動,幹得怎樣都在中央「關愛目光」的親切注視下。
緩和氣氛、營造溝通環境,這從兩個月前朝廷駐港大臣張曉明首次赴立法會飯局就發出了強烈訊號。接下來,梁振英也「有樣學樣」,宴請「泛民」議員和學者,「聽取對政改諮詢意見」。對張曉明和梁振英的「橄欖枝」,泛民中一些人也作出了積極的回應,表示願意在官方設定的框架下討論政改方案。
與此同時,反對派內部又對何謂「真普選」出現了爭議和裂痕,表示願意和朝廷「傾談」的反對派對「公民提名」參選特首有了保留,認為這樣的方案「不切實際」,「無助於推動香港真普選」。反對派的這個「裂痕」讓人又看到了二○一○年那次政改諮詢的歷史重演。那次「激進反對派」大搞「公投」,「溫和」反對派則走進朝廷駐港機構「討價還價」,最後雙方有退有讓弄出了一個「皆大歡喜」的政改方案,在立法會「順利通過」。這樣的政改諮詢模式和結果是朝廷及「溫和」反對派都想見到的,是所謂「雙贏」局面,雙方皆「兵不血刃」要到了自己想要的某些東西。這樣的模式今次雙方仍想「照辦煮碗」。當年有「公投」壓力,今天有「佔中」的壓力,這樣的模式就成了雙方必然的選擇。
對於當年「激進」反對派搞的「請辭公投、重選議員」以展現「真普選」民意的舉動,朝廷和香江府衙都沒辦法阻止它的發生。不過,朝廷和建制派卻可以對它不理不睬,「重選」之時不和反對派玩,建制派不派人參選。結果這場「鬧劇」就鬧不起來,更不會引發亂局。今次「佔中」則不是朝廷掛免戰牌能夠解決的。因此,在朝廷營造平和溝通環境的同時,依然要對「佔中」保持批判和打壓勢頭,絲毫不能放鬆。更何況反對派這邊,如果在政改框架內與朝廷談,拋出甚麼方案,與「佔中」之發動及組織是「兩條線」。而反對派議員、政黨對政改諮詢方案的態度必受「佔中」規模的影響,也即是說反對派中的「溫和派」、「務實派」在規模龐大、群情洶湧的「佔中」面前不敢像上次似的在磋商中「輕易讓步」、「出賣民主」。因此,「佔中」仍是朝廷心頭最大患。
一年多來,梁振英政府錯漏百出,民望低殘,已是名副其實的弱勢跛腳政府。然而無論朝廷對他怎麼不滿,政改諮詢當前、大敵當前,北京都要力挺他渡過難關,否則就是自我拆台。鑑於梁的弱勢,其出身又「天然」和香江公務員隊伍不咬弦、有隔膜,朝廷就要和他們的高層增加直接接觸,要他們「不看僧面看佛面」,聽命CY就是畀面朝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