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攻敍戰峰迴路轉,後續變數陸續有來。由於國內外反戰呼聲冒起,奧巴馬承受強大政治壓力,繞過聯合國空襲敍利亞,不得民心,輿論批評也不能忽視,最後被迫尋求國會投票,以增加軍事行動的合法性。
自從英國國會否決英國協同美國參戰之議後,奧巴馬在國際輿論上非常孤立,可以說得上是形單影隻。雖然法國總統奧朗德曾聲言支持攻敍,實際上只是出口術而已,並無實質行動加以配合,於是「替天行道」,扮演正義領袖的角色者,就只有奧巴馬一個人。
國會是否支持,言之尚早。雖然白宮官員放出樂觀言論,表示經過游說,民主、共和兩黨議員會同意授權出兵,但美國民眾吸取伊拉克及阿富汗戰爭的教訓,不少人猶有餘悸:耗用八千億美元軍費,死傷逾六萬軍人,後遺症嚴重,反恐的成效則有限。
國際社會傾向由聯合國主持公道。聯合國調查團已經完成蒐證工作,有關資料的分析需時三個星期,要確認化學武器曾經使用,應該沒有問題,但究竟是敍利亞政府軍還是反對派游擊隊承擔責任,則需要安理會來處理。無論如何,短時間內,聯合國難有結論,遑論有決議案加以處理。
未來一周,國際社會將聚焦美國國會及奧巴馬。後者把球踢給前者,不願獨力承擔出兵的責任,畢竟奧巴馬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下令攻打敍利亞而驟然變成戰爭販子,在歷史上留下污名,並非智者所為,未知美國國會的民意代表,會否逆民意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