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學童長期與電子產品為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隨時取代書包,成為加重孩子脊椎負荷的「元兇」。理工大學研究發現,近三成受訪學童使用電子產品後感身體不適,近八成為頸痛,其次為肩痛、腕部及手指不適。專家表示,脊椎多於十五、六歲時方「定型」,學童長年累月以不當姿勢使用電子產品,或影響脊椎健康發育。
理大康復治療學系聯同香港物理治療學會訪問五百八十二名十至十五歲學童,當中八成定期使用智能手機,其次為桌上電腦及平板電腦,分別佔七成六及近三成二。整體有三成受訪學童每日使用智能手機一至四小時;一成二受訪初中生甚至逾八小時。
該學系副教授司徒佩玉表示,學童正值發育期,骨骼細胞組織未成熟,關節組織柔軟,較易受傷。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長潘綺紅補充,脊椎應呈「S」形正常弧度,負責支撐上半身,減低關節及肌肉承受的負荷。但「低頭族」因頭部長期下垂,脊椎弧度出現偏移,導致保護關節及肌肉能力減弱,如頸肩、肌肉使用緊張或過度,易頸痛及腰痛,長久更可能導致脊椎發育異常或變形。學童觸控螢幕時,手指可能「大力捽」或動作重複,會導致筋腱勞損。
學會兒科專研組主席陳娜智稱,學童肩頸膊痛時,未必懂得用言語表達不適或痛楚。曾有七歲女童突然不停「扭膊頭」,其母大感困惑,經物理治療師觀察其坐姿後始發現她寫字時「寒背」,因脊椎發展問題而肩頸痛;有十四歲女童最初只不斷強調「膝頭好痛」,尋遍骨科醫生斷症不果,最後始發現脊椎發展問題,需物理治療。她提醒,家長如發現子女「郁身郁勢」或「不停搵嘢挨」,應及早求診。
陳續指,因各種痛症及脊椎問題求診的學童有上升趨勢,「最細五、六歲都有」。她建議家長應提醒子女使用電子產品時,保持正確坐姿及每四十五分鐘放下手機或電腦,做伸展運動;亦可限制使用時間,或以「等價交換」形式鼓勵他們以同等時間做其他健康活動。孩子保持運動習慣,可強化及平衡肌肉,增強心肺功能,亦可減少「低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