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被視為理所當然,以致中國知識分子大都有依附及寄生政權的性格,缺少獨立人格。「六四慘案」後六年,李澤厚及劉再復兩位著名大陸學者,將其對談結集成書,名為《告別革命》,否定中國近百年來的革命之路,主張體制內改革,推崇改良主義。
在香港的民主派圈子,特別是有大中華情意結的泛民主派人士,都有幾十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犬儒、鄉愿的通病,也有改良主義的情意結。自從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到立法會「破冰」,統戰暖風熏得「白鴿」醉,又自以為是幫中共自我完善的改良推手,遂把普選的原則拋諸腦後。
上周民主黨的劉慧卿及何俊仁先後在報章表態,亮出其「有得入閘屎都吃」底牌,劣評如潮,後來劉慧卿重申「我們不反對公民提名,何俊仁也不反對」。民主黨副主席蔡耀昌雖云劉何二人只是發表個人意見,其言論並不代表該黨立場,但劉慧卿又不甘寂寞,說即使最終政改方案沒提到公民提名,也不代表選舉不符「普及而平等」的原則。總之就是語焉不清,語無倫次,愈描愈黑!
日前,有報章刊出公民黨主席余若薇的專訪,她認為《基本法》列明特首選舉方案須人大批准,而當選特首亦須中央任命,她認同中央有角色,進入中聯辦與官員溝通並非「大逆不道的事」。對於公民提名是否公民黨底線,余若薇表示「不會用底線這兩個字」,她強調公民黨會依據民意投票,如民意支持政府方案,公民黨也會支持。看罷報道,真教人大吃一驚!
不過,翌日余若薇在其報章專欄重申她支持公民提名的立場,語氣較為堅決,區區稍感安慰,然而她仍有不少概念未有釐清。
即使公民黨決意要尊重人大決議,但現時在「五部曲」中,北京的角色是在特首提案後,人大常委會確認方案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再交由立法會表決通過,特首再同意,最後交予人大常委會予以批准或備案。換言之,啟動政改的主動權仍在香港手上,私自與中聯辦接觸「摸底」,既不合自治原則,亦有揣摩上意的味道,公民黨曾參與五區公投運動,走在進步民主的前端,實不應支持與中共秘密接觸談判。
余若薇在她的專欄說:「公民黨雖屬意公民提名,但……最後方案不是一人或一黨的選擇,現階段應容許百花齊放……冀望最終由市民選擇主流方案。」如何量度「市民的選擇」呢?一○年民主黨出賣選民,也聲稱有「民意調查」支持,「佔中」三子亦把「電子公投」當作是為運動收集民意授權的手段,然而「民意調查」只是抽樣調查,電子公投則易於作弊,亦過於兒戲,兩者均不能當作是變相公投的民意授權代替品。要在非選舉年取得民意授權,就要訴諸於民意代表辭職而引發變相公投,區區與余若薇三年前也曾參與其中,希望她不會忘記。
二○一六年立法會選舉,是否全面普選,或至少地區直選的比例大有增長,公民黨與其他泛民政黨及其傳媒盟友,至今依然諱莫如深,當年五區公投的訴求是「盡快實現(二○一二年)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同年她與「貪曾」辯論,也有「我情願原地踏步,都唔好行差踏錯」的豪言壯語,希望余若薇及公民黨勿忘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