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上司「以大欺小」,同事「食花生」袖手旁觀,在職場慘遭欺凌的打工仔孤立無援惟有「硬食」應對。有調查發現,五成三受訪者曾嘗職場欺凌,平均每兩人便有一人受害,當中逾七成指欺凌者就是上司,惟四成二人選擇啞忍,敢怒不敢言。有員工不肯與新上司「埋堆」而慘遭留難,將其錯處公諸於世;另有名叫阿郁又身形肥胖的員工,慘遭同事改花名「豬腩『郁』」,連上司亦加入嘲笑行列。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盈力僱員服務顧問於五月委託浸會大學,訪問五百零九名在職人士,四成八為基層或前線人員,另四成四屬中層員工,發現逾半受訪者曾遇一種或以上的欺凌形式,以言語侮辱及惡意批評為最多,六成四人指曾遭惡言相向,其次為獲派「惡啃」工作,五成人曾被迫加班或被刻意安排厭惡工作等;另「篤背脊」、排擠或杯葛等人事欺凌亦佔四成五。
五成二人指同事會置身事外,另五成三指管理層會冷待事件,僅百分之四管理層會對欺凌者作口頭勸喻或訓斥,近百分之三會展開調查或作調停。調查又發現,易被欺凌者的特質包括來自基層或前線崗位、年資短、性格懦弱怕事、工作表現差、社交技巧欠佳,以及外表不討好等。
June於公營機構服務廿載,慘遭新上司挑剔,被對方把其出錯文件以電郵發至所有同事,亦被編配環境惡劣的座位,友好同事亦有所避忌,孤立無援情緒受困,逢收到電郵或聽到高跟鞋腳步聲行近時,便會全身發抖。新入職倉務員的阿郁,因肥胖遭同事喚以「豬腩郁」嘲笑,無奈連上司亦加入取笑。
該機構的首席顧問孫立民呼籲各公司勿懶理欺凌,應及早介入,防止變本加厲及衝突白熱化,建議設立內部溝通機制,接納不具名投訴,由第三者負責調查,並可約見員工了解事件,保證面談保密,讓員工安心表達意見。機構的高級經理吳慧琪稱,過去一年接獲過千宗個案,兩成半涉辦公室人際關係求助,曾有求助者因職場欺凌致嚴重抑鬱,甚或萌生自殺念頭。
1.勿對號入座
2.以有禮方式拒絕不合理要求或待遇,如回覆說「依家唔係好方便,不如下次我再幫你。」
3.轉移視線,例如若被冠花名嘲笑時,可重申自己本來姓名
4.表達「拒恰」立場,切忌啞忍
5.見招拆招,學習適當的社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