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失誤 牛下天橋撇雨

牛頭角下邨重建後同時由新建天橋連接港鐵站,天橋設計以高達三米八(十二呎半)的上蓋來加強通風功能,卻難擋風雨,市民即使打傘亦會被雨水淋至全身濕透。地區人士認為事涉設計失誤,要求加裝擋雨設施,卻被房署以「設計已經計到盡」、天橋無法承受更多重量而拒絕。惟經本報介入後,房署與路政署即時轉軚,聲稱正研究可行改善方案。

有蓋行人路與天橋於狂風暴雨或似火驕陽下原可為市民遮風擋雨兼防曬,但居於牛頭角下邨的何伯批評連接九龍灣站新建行人天橋「有蓋等於冇」,大雨即使打傘亦會全身濕透,「個蓋起得咁高,就算唔大雨都要擔遮行,大雨到開咗遮都撇濕,呢啲都唔知係咩設計!」

「佢哋叫人開把遮嚟行」

記者曾於下雨天實地了解,發現天橋上蓋採用「高架式」設計,與橋面的距離足有三點八米,走在天橋上,雨點即不斷打進橋內通道,已打傘行人被迫「縮埋一邊行」。記者稍站一會拍攝已全身濕透,連帶相機亦同告遭殃。牛頭角下邨居民聯會總幹事張姚彬指天橋兩端橋面與上蓋距離只約有兩米多,並未出現「撇雨」問題,但涉事橋面卻跟上蓋距離三點八米,不少街坊均認為天橋設計失誤,「房署淨係話個設計係咁,完全冇諗過話要去改善,根本就係唔想做嘢!」

「我哋約過房屋署同路政署啲職員落區睇,佢哋居然話『開住把遮嚟行就得』,咁要個上蓋嚟做咩?」觀塘區區議員顏汶羽直斥天橋設計失誤,曾建議加建擋雨設施,卻被職員以天橋無法再承受其他設施為由否決。

議員:兩邊可加遮擋

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議員謝偉銓則認為,有關天橋屬新式設計,較舊式天橋較為通風及光亮,有其可取之處,但認同設計上需平衡各方需要,亦非無改善之法,「比例上係高咗啲,只要兩邊用一啲輕身嘅料做番小小遮擋,安全上應該唔成問題。」謝又指房屋署應就事件吸取經驗,日後設計時考慮細節,免生爭議。

路政署發言人表示,該署負責天橋管理及維修保養,以方便居民來往九龍灣站,並委託房署負責設計及建造。房署發言人則指有關天橋設計採用簡潔和開揚概念,盡量利用日照和通風的自然環境,更指上蓋高度乃配合天橋和周遭環境的整體設計。至於是否考慮改善方案,兩署皆承認曾接獲有關加裝擋雨設施的建議,現正因應建議進行研究。

記者:林永發、攝影:何穎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