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昨公布瑪嘉烈醫院護士拔喉後病人死亡調查結果,揭露事故與兩名資深護士使用無創傷性呼吸輔助器(BiPAP)面罩經驗不足,二人事發當日曾為女病人洗面及用藥而短暫停機,因而高估病人拔喉轉床可承受時間,低估風險加判斷落差終致病人死亡。專家建議,院方要加強護士培訓及修訂BiPAP使用指引。兩名護士休假後已返回工作崗位,將接受內部調查。
患運動神經元疾病(肌肉萎縮症)的五十七歲女病人,無力自行呼吸,需用BiPAP接受氧氣治療,去年轉到瑪嘉烈醫院荔景康復大樓療養。今年五月廿六日,兩名護士為她轉床時竟拔除呼吸機達一、兩分鐘。結果女病人病情轉壞,搶救兩小時後不治。院方事後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
調查報告顯示,兩名護士年資達九年以上,曾接受使用BiPAP培訓及照顧同類病人。涉事護士事發當日早上,為病人洗面和進行吸入藥物治療,曾停用呼吸機。加上女病人病情穩定及血含氧量正常,兩名護士高估病人轉床時可停用呼吸機的時間。除人為的錯誤判斷外,專家指出,在荔景康復大樓工作的護士,接觸BiPAP的機會相對較少,令判斷有落差。
專家認為,接受BiPAP治療的病人病情參差,大部分病人可短暫停機,但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人體質虛弱,即使轉床時間短暫,醫護人員仍應繼續提供氧氣治療,並監察其血液含氧量。
專家建議院方為在荔景康復大樓工作、接觸BiPAP的護士,加強培訓及提高警覺性;並修訂BiPAP使用指引,涵蓋更多臨床情況,及列明短暫停用時的措施。
瑪嘉烈醫院行政總監董秀英醫生表示,院方已向病人家屬詳細交代報告,並再次向他們致歉及致深切慰問,事件已轉交死因裁判官跟進。院方將啟動既定的人事程序跟進事件。事後兩名護士休假再接受培訓,並已返回工作崗位。醫管局責成瑪嘉烈醫院盡快落實各項建議,避免再發生同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