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從「洪仲丘案」看國軍困局

中華民國國軍下士洪仲丘,在禁閉期間暴斃,事件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導致國防部部長高華柱辭職,軍中多人遭起訴,使得軍事改革如箭在弦,作為三軍統帥的總統馬英九難再迴避。

兩岸軍力 大異往昔

國府遷台初期,國軍原背負準備「反攻大陸」的任務,但因為美國的戰略考量而未能成事,之後美國更與中華民國斷交而與中共建交,外交孤立令國軍難以購買先進武器,因此國府在七、八十年代艱苦建立自主國防,期間最驕人的成果,是「自製防禦戰機」計劃,然而卻因「六四慘案」後,國際孤立格局短暫鬆動,國軍可向美法兩國採購先進戰機,李登輝大幅減低國產戰機的採購量,令研發國防科技的中山科學研究院人才嚴重流失。

九十年代初,中共與歐美諸國外交關係恢復正常,台灣的國際孤立回復舊觀,自主國防卻是不進則退,當年購入的武器,今天已經老化,反觀中共的軍事現代化在過去十年頗有進步,兩岸的軍力平衡已大異往昔。

公元二○○○年政黨輪替,民進黨上台,國軍依法效忠民選政府,實現了軍隊國家化,但在民主時代,國軍原為國民黨「黨軍」的歷史,或多或少在台灣都帶有一點「原罪」,而台灣民眾本土意識抬頭,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役男來說,對國軍以往北伐及抗日的光榮歷史並無所感,國軍至今亦未能建立一套「捍衞本民主政體」的新論述,取代「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的舊論述,以致軍人有不知為何而戰的困惑士氣低落。

美國在越戰後亦曾出現厭戰情緒,但後來退伍軍人的心理創傷,成為了社會問題,連當初辱罵參與越戰軍人的反戰人士亦感到後悔,過去十年伊拉克戰爭雖然極不得民心,但曾參與其中的退伍軍人卻是得到社會各界幾乎一致的敬重,而美國從立國伊始已有文人領軍的傳統,並無「黨軍」的原罪,參與二次世界大戰的光榮戰績,國人依然引以為榮。

無兵可募 雪上加霜

以往國軍實行「大陸軍主義」,需要大量人力,故實行強制義務役的徵兵制度,但「反攻大陸」無望後,再無維持龐大陸軍的必要,民主化後強制義務役制度不得民心,故此國軍現正向志願役募兵制度轉型,行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本來因為人口增長放慢及軍事科技的演進,改行募兵制及高科技「小而精銳」的專業軍隊,是歐美先進國家的大趨勢,台灣順應時代潮流改變制度亦無可厚非。

然而,多次志願役募兵人數,卻遠遠低於預期,這次「洪仲丘案」更令無兵可募的問題雪上加霜,原本招募二萬八千人的目標,至今報到人數竟然只得四百多人!

台灣民主化後,主流民意希望改善福利民生,不論是藍營或綠營主政,增加國防預算的提案,在立法院都難逃被否決的命運。

在歐美,募兵制能夠成功,是因為有優厚的軍人福利及待遇。

然而,現在台灣民眾有沒有意識到其民主政體,在中共文攻武嚇下仍能屹立不倒,是要靠自身有戰鬥力的軍隊,才可維持下去。

這也許是台灣民眾在提出軍事改革訴求的同時,必須要省思再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