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搞的「戰後香港的政治運動」講座系列已經開始;坊間雖有一些文章和著作,但頗多屬於片面,也有不少不準確的。講座的目的是趁當事人還有不少仍健在,作為講者也可與出席者互動交流。過去兩個講座出席者有年長者經歷過去幾十年的變化,互動交流中大家都有獲益。
新一講從六十年代講至七十年代。保釣、反越戰、六七風暴、反貪污、捉葛柏等,正是我們所謂火紅年代的時間,可資議論的不少,特別是六七風暴,爭議極大,其中許多內情當事人亦未必完全了解。這個題目實在可以獨立起來,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交流。
八十年代後,香港最大的政治運動是《基本法》的諮詢,不過卻是納入體制之內進行,可其中中國與英國的鬥法,香港各方勢力的介入,至今還未有詳細可靠的分析。
而香港人最關心的六四事件,主導了迄今二十多年的香港政治運動,卻變成了聖壇上的祭品,沒有誰敢去進行認真的分析。日本一位老朋友(橫濱大學的教授),出版了三冊六四事件的記述和分析,連當時解放軍入城的路線也詳列,資料翔實可靠。相反地,香港缺乏論述,參與支援民運者也「隱惡揚善」,不忠不實地作出誤導性的記述。例如王丹與王軍濤的關係,北大學生與外省學生的關係似乎從未有人分析過。而香港支聯會初始時,吳仲賢、黎則奮與我等和司徒華、張文光的爭論、衝突,當事人似完全失憶。
沒有歷史,便沒有集體記憶。扭曲的記憶只會被人政治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