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網巨企被輿論譴責與政府合謀,讓國家情報部門能取得「後門鎖匙」進入中央伺服器,輕易獲得包括音頻、視像對話、照片、電子郵件、文件和連線記錄等用戶資料,明顯侵犯民眾私隱。面對媒體,巨企的管理層雖然努力辯護,但理據不充分,說詞亦漏洞百出,相信假以時日,會有更多令民眾震驚的資料浮上水面。
為甚麼政府要採取某些脅迫兼利誘的手段,務求通過網企取得為數極之龐大的訊息?對於所謂反恐行動究竟有何助益?情報部門又是否有足夠能力處理流量極大的訊息數據,進行有效分析,以監控恐怖活動?
斯諾登洩密事件,其中廣受關注的「稜鏡」計劃,正是揭發國家安全局(NSA)與包括微軟、雅虎、面書等九大互聯網巨擘合謀,監控國內及國外的網絡訊息及流動通訊。普通人以為情報官員會竊聽個別嫌疑人士的電話或偷看其電郵,這絕對是一種誤解。
其實互聯網興起,帶引潮流進入所謂「大數據」的年代,情報分析師可通過收集及分析一般人看似無意義的「元數據」,借助超級電腦的運算結果,能洞窺巨量數據背後的規律,從而作出預測或鎖定某些「疑犯」間的聯繫,再進行更加深入的追蹤研究,最終導致「破案」。
商界近年熱議「大數據」,認為有助預測市場走勢,從而洞悉天機。「稜鏡」計劃所進行的正是類似的工作,與傳統的收集情報手段比較,即針對個別目標人物進行截取訊息,「大數據」顯得更能制勝於無聲無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