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參與國際民航組織

參與國際組織是台灣最大的心願,能夠進入國際社會的舞台,分擔國際社會的責任,這是地球村成員不可推卸的責任,台灣當然全力爭取。

最近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法案,全力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定於九月間在加拿大召開,奧巴馬承諾美國將以最合適的方式達此目標。

美國的立場乃完全支持台灣「在不以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中取得會員資格」,也鼓勵台灣在不可能成為會員的國際組織中,有意義的應適當參加,就如世界衞生大會,台灣就以觀察員身份參加,當然背後的支持者就是美國。台灣是經濟有求於大陸,政治軍備甚至國際空間問題就有求於美國。在中美博弈中,台灣反而成了受益者。

台灣的國際空間近幾年在馬政府的努力推動下一步步向前,爭取美國及歐盟等主要國家的支持,累積國防支持的力量。

除爭取美、日、歐盟等大國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也透過管道與大陸洽商,但獲得的反應並非積極正面,只是拋出兩岸應就此類問題協商。

對於台灣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北京批判美國是外國勢力的介入,於事無補,只會讓事情複雜化,北京強調在不造成「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下可以作出合理安排。

只是台灣的急切之情,等不及北京之合理安排,求助美國以獲得更快的效應何樂不為。而由於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氣象變化公約都屬聯合國要求以主權國家身份參與的國際組織,北京因而防範,顯然兩岸參加國際組織活動已經逐漸進入了深水區,北京若能更加包容,也可獲台灣朝野的正面效應,更勝於多年的統戰工作,使兩岸關係能有更重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