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員方國珊舉辦了一個廢物處理的討論會,會上有不少建議頗有見地。但是,技術性的處理方案即使成本效益和環保生態方面可行,政治上亦未必會被採納。以現時政府和社會的態度,對廢物處理問題的急迫性認識是有的,在執行方面卻諸多問題,有諸多理由來阻撓。這樣糾纏下去,香港的堆填區早晚填滿,大有機會出現幾年前意大利南部城市拿坡里垃圾圍城的現象。
政策的決定因素在於政治,不在於技術因素、資金條件。國際上有不少技術方案可參考,資金也可籌措,且以香港現時的財政狀況,只要行政與立法有所協議,資金來源不成問題。堆填區與垃圾焚化以至循環利用都屬事後處理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應是減少垃圾總量,從源頭入手。
討論會上馮檢基議員說人的行為最難轉變,但我認為不轉變香港的消費模式,不減少垃圾產生量,而與此同時,堆填區擴大和興建焚化爐受地區反對,循環使用則整個生產鏈還未建立起來,垃圾圍城便是唯一的可能性。
以台北市早年推行垃圾分類和有償處理為例,定下日子,作好安排,雷厲風行,一下子便成功,台北的垃圾減了三成。當時台北市政府是冒着大政治風險,不成功便成仁。香港分類處理的回收系統未建立,但亦可推行政府壟斷,市民拋倒垃圾即需付款的台北方法。只要嚴格執行,台北可做到的,香港也可做到。垃圾產生量可即時減少,市民的消費方式也可改變。
關鍵是梁振英和黃錦星有沒有勇氣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