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亞馬遜歷險 惹蟲變爛面

探險式旅行愈來愈吸引香港人,但到不毛之地探險有機會感染罕見傳染病。本港一名喜愛遠足的六十歲華裔男子到巴西亞馬遜森林探險旅行後,右邊面部潰爛,服用抗生素治療未有好轉,抽取皮膚組織化驗,才確定他患上罕見的皮膚利甚曼病,也成為本港文獻紀錄上首宗個案。患者服用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才康復,由發病至面部皮膚回復正常,足足經歷近兩年的治療。

病人在二○一○年十一月,到巴西北部瑪瑙斯進行三周的亞馬遜流域探險,同年十二月,右邊面頰出現一小片紅斑。他向普通科醫生求診,接受十四日口服抗生素治療,不但沒有好轉,右邊面更出現兩處膿腫,而且右邊淋巴腺出現腫大。

本港罕見 處方困難

翌年二月,他被轉介皮膚科醫生跟進,當時右邊面頰和太陽穴附近出現了三片已潰爛的紅斑,最大一片直徑達三厘米,並且發出異味。醫生為他抽取皮膚組織檢查,發現利甚曼原蟲,其後將樣本送往以色列進行基因鑑定,確定屬於該種寄生蟲。他接受兩種抗生素治療兩周後,加入針對該病的米替福新和巴龍霉素藥膏。兩種新加藥物沒有在本港註冊,需要特別購買。

不過,病人使用這個藥物組合治療,影響肝和腎功能,相信與同時服抗生素有關。同年四月,醫生改為向病人只處方米替福新,使用兩個月期間沒有出現副作用。去年十一月病人覆診時,原本在面部的紅斑已消退,只是該處膚色變得略深。

皮膚科專科醫生余浩德表示,皮膚利甚曼病在本港極罕見,徵狀又類似細菌感染引致的潰瘍,診斷上會有困難,更難處方合適藥物治療。由於病人聲稱,曾到過巴西的熱帶雨林,他懷疑病人染上「古怪」的皮膚病,抽取病者的皮膚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才發現利甚曼原蟲。不過,針對該病的藥物在本港甚少使用,需要從外國經驗尋找合適藥物供病人服用。病人服藥一個多月,患處逐漸好轉,半年後已萎縮和結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