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藥材人工培植利發展

【本報訊】中醫善以動植物入藥,惟部分珍稀品種愈見瀕危,野生人參、肉蓯蓉及犀牛角等港人耳熟能詳的名貴藥材更已列作國家級保護物種,故此一藥難求。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趙中振教授指,內地中藥產業近年大力開拓人工繁殖及栽培藥用動植物技術,使中藥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

趙中振表示,野生人參為傳統珍貴的藥材妙品,具有補元氣的藥用價值,自古以來已有價有市,但數量稀少,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物種,內地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作為栽培基地,產量充足。

以補腎陽、益精血及潤便通腸功效見稱的肉蓯蓉近年亦已於內蒙古西部阿拉善境成功培植,人工培植的肉蓯蓉肉厚及質量上乘,富含膠質及鞣質,功效絕不遜於野生原種。

水牛角能代替犀牛角

中醫界更已確認水牛角可代替國際禁止藥用的犀牛角,據近年臨床實證顯示,水牛角與犀牛角同具清熱涼血、解毒定驚功效,因此水牛角已被臨床採納及廣泛應用。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今起至十月四日舉辦《中藥資源與珍稀動植物保育展覽》,公開展示多種稀有藥材標本,如人參、犀牛角、天山雪蓮等,而被列入世界健力士紀錄、全球最長的一米七肉蓯蓉亦為全場焦點;場內亦展出海龜、穿山甲、鱷魚及黑熊等國家保護動物品種的原隻標本,展覽位於浸大中醫藥學院大樓地下,開放時間為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免費入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