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超導體研究 科大造福病人

【本報訊】檢查癌症、中風、心臟病等疾病,往往依賴磁力共振掃描技術(MRI)診斷病況,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團隊利用極幼鉛納米線將磁場加強二百倍,是全球首次成功的同類實驗。未來可望應用於磁力共振掃描當中,將人體組織檢查得更加仔細,甚至超越現時磁力共振百分之九十八的準確度。

有助提高磁力共振準確度

在過去百多年的超導體技術研究,必須於零下約二百七十度及高磁場環境運作,應用性受到極大限制。來自德國的科大物理學助理教授洛鶴夫,約六年前到科大開始研究超導體,他連同兩名研究生經過無數次測試,最終解決超導體研究的樽頸。

洛鶴夫利用直徑只有六納米(一毫米相等於一百萬納米)的極幼鉛納米線,加入直徑一百納米的納米管道內,令鉛的磁場由本身的零點零八特斯拉(Tesla),加強二百倍,至十五特斯拉,大大提升超導體需要高磁場運作。「極幼鉛納米線可令電力傳送更安全、省電,亦可運用於磁浮列車,讓列車穩定性和速度更高」。他說,極幼鉛納米線仍在改良階段,期望未來能申請專利,進一步發展超導體技術。

研究超導體逾十年的科大物理學講座教授沈平表示,超導體的磁場上限為二十一特斯拉,因此,下一階段會研究利用另一種物質「鈮」提高磁場。他稱,極幼鉛納米線可以應用於磁力共振的掃描當中,更清楚透視人體組織,準確度可能比現時百分之九十八為高,可望日後與醫學界商討發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