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房屋問題嚴重,截至今年三月公屋輪候冊的申請宗數達廿二萬八千四百戶,當中逾十一萬戶為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指,港府自○五年引入公屋計分制及配額制,此類申請人上樓時間被大幅延長,令不少低收入單身人士被迫蝸居籠屋、板間房等環境惡劣的地方。社協去年年底訪問多個非長者單身住戶,發現大部分住戶的住所面積狹小,最小的單位只有十五平方呎。昨有十多名單身公屋申請人召開申訴會,促當局檢討房屋政策及增建公屋至每年供應三萬五千個單位。
社協昨發表「非長者單身人士住屋需要研究報告」,訪問逾一百名收入低於九千二百元,符合申請一人公屋單位的人士,逾六成人為在職的非綜援領取者,當中逾六成獨居三年以上。
報告指超過八成人的住所面積不足一百平方呎,三成居於單位內戶數逾十二伙的劏房或籠屋,環境惡劣。但因單身人士申請公屋不納入港府平均三年上樓的承諾,令他們上樓遙遙無期,受訪者平均已輪候三至十年不等。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呂綺珊指,港府的公屋計分制及配額制,限定非長者單身人士的單位為整體編配的百分之八,並以二千個為上限,與現時十一萬宗申請數字有很大落差;而年輕的非長者單身申請人在計分制下,更難以追得上配房分數。她批評,政府去年承諾新增三千個青年宿位名額,但近日卻指,至二○一六年僅能提供二百七十個宿位,落差甚大,漠視單身年輕人的住屋需求。
今年廿九歲的吳先生於傳呼中心工作,月入八千元,現居於大角咀籠屋,居住空間僅廿平方呎,月租一千四百元。
他坦言單位有如「棺材房」,多人共用廁所、廚房,只要有人洗澡,便會令住戶感覺缺氧,有同屋房友更患上抑鬱,在籠屋內自殺身亡,期望盡快脫離蝸居,已於三個月前申請一人單位公屋,但因年輕只得三十六分,與現時的上樓分數一百四十三分相距甚遠。
現職清潔工人的張先生離婚後獨居,現居於僅廿平方呎的劏房,他指早前因為被加租而需要不斷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