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適應」兩字太悲催

領導鼓勵年輕人要趁青春多奮鬥,經過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而在與高校畢業生談到就業時,提出「情商重要還是智商重要」的問題,並感慨說:「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眾工作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適應社會能力……」

然而,「適應社會能力」確實令國人感到「不可承受的重」。財富能夠繼承,貧窮也同樣能夠世襲,這就是可悲的現實。有人慨嘆:翻翻近十年來報考公務員的人數規模便能大致了解,試問一個向上通道不斷變窄的社會,特別是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度如此之低的國度,你讓年輕人如何相信教育能改變命運?

正正是如此,不妨舉個例子:湖南石門縣委副書記劉琼「僅高中畢業,二十三歲任副鄉長,二十五歲升任鄉黨委書記,二十七歲升任共青團常德市團委副書記,現任石門縣委副書記」只因她父親曾是常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有媒體問常德市委組織部核實劉琼的簡歷,得到「劉琼簡歷是工作秘密,暫不對社會公開」的答覆。「公平公正」聽得人耳朵也麻木了,再發空炮,百姓也不會有多大感覺,摸着石頭這麼多年,可還是過不了河,未免教人洩氣!

除了「體制」教人難以適應,當今社會,吃的用的,裏裏外外都有假。在一個「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互害社會」,你讓我喝毒牛奶,我就叫你吃毒菜心或者假雞蛋;你讓我吃假「羊肉串」,我就要你用冒牌衞生棉,管你大姨媽是否很生氣!

難道要提高適應社會能力,關鍵是老百姓能夠對道德信仰滑坡、社會公平公正公義缺位、貪污腐敗加劇、監督執法不到位、強拆民房打死市民等視若無睹嗎?城鄉巨變,社會轉型期的體制缺陷和扭曲,是每個國民難以承受的重──「適應」兩字太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