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病人服食化療藥物草酸銆後會手腳麻痹、刺痛,簡單動作如擰水樽蓋及扣鈕現困難,一成半患者受副作用困擾四年。仁愛堂與屯門醫院率先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先導計劃,為卅一名完成化療的第三或四期大腸癌患者提供針對性中醫針灸療法,逾八成患者手足麻痹有改善,有患者手指間中微痹,可以穿針。仁愛堂明年一月將再推行針灸計劃,展開進一步研究。
屯門醫院臨床腫瘤科副顧問醫生魯勝雄指,草酸銆去年納入藥物名冊,成大腸癌輔助化療常規藥物,比單純使用5-FU類藥物效用更顯著,復發風險大減至兩成四,整體存活率更高達七成三,約有一半第三或四期大腸癌病人同時選服兩藥,以加快療效。不過,有九成二病人服用草酸銆後,因周邊神經病變,出現手腳、嘴唇邊或喉嚨刺痛麻痹感覺,手足接觸冰冷物件或凍水時感疼痛,部分患者症狀持續逾年,對生活造成不便。他曾遇鋼琴教師大腸癌病人因「手指頭無晒感覺,教唔到琴」需休業一年。
仁愛堂高級註冊中醫師(針灸)陳英暉表示,草酸銆會損耗人體正氣,故營養未能傳至四肢,故呈現麻痹無力氣虛狀態,針灸能刺激及調節人體神經系統,疏通脈絡,主要在患者手腳穴位如太沖、合谷及足三里施針,以改善不適。仁愛堂獲十萬元資助,供卅一名病人免費接受最多四十次治療。整體而言,針灸第七至八次已有顯著效果,全部患者無不良反應或副作用。
六十歲陳女士於一○年患大腸癌第三期,現已康復。她憶述化療後手腳麻痹仍猶有餘悸,「隻手痹到跌咗匙羹都唔知,瞓唔到覺」,她接受針灸後大為好轉,「手指頭間唔中有微痹,但依家好番好多,連穿針都可以」。仁愛堂明年一月展開第二期針灸計劃,就此療法作進一步研究,料可惠及十五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