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兩岸新聞,常使人悲憤莫名,像位於廣州的新一軍陣亡將士墓,經歷長時間破壞後,如今又面臨全部拆除的悲慘命運。作為抗日遠征軍的精銳,新一軍轉戰印緬,戰功彪炳;想起他們在萬千憂患的時勢,毅然以硬肩負重任,以強臂挽危局,於槍林彈雨中,或殺身或捨生,保家衞國,正正是我們的國魂,是中華民族的脊樑,理應受國人世世代代的追思;可是,誰會料到這些「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的英魂,六十多年後,竟因當局的胡作妄為,讓捐軀的抗日英雄不得安寧,隨時變成孤魂野鬼!
本報「神州觀察」問得好,如此冷待抗日英雄,如何告慰英烈的親屬呢?百姓又怎會有愛國心?天若有情天會老,地若無情地會荒;老朽但覺當今中國貪官橫行,禮崩樂壞,人心大壞,說到底,就是我們連一份慎終追遠的心也沒有,在一個不講道德、不理輿論的環境,那就如鄧小平所指出的:經濟發展了,但風氣如果再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甚麼意義?
曾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有其一定的含義;「追」有追隨、緬懷的意思。西周金文常有「追孝於前文人」等語,「前文人」都是自己家的死人,八輩的祖宗即使死了,後人也得跟在後面孝敬他,亦即「祭盡其敬」之意。有學者指「中國人的生活樣式是禮,而祭則是王風。至今如台灣本省人中較年長的一輩婦女,她們多不識字,而有着深厚優裕的情操與智慧,好過文化人的貧薄短促萬倍,她們便是在祭祀中被培養出來的。」
這段話值得當今中國領導人反思,一個民族若然如此冷薄對待保家衞國的英魂,不懂慎終追遠才會「春風至人前,禮儀生百媚」,社會豈會真正和諧?不明飲水思源的至理,老朽敢理直氣壯的說:這樣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