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教科書的死局

教科書價格從來都飽受爭議,多年來教科書的售價每年都在上升,尤其暑假過後家長要面對龐大的書價負擔,更是年復一年的抱怨和控訴。上屆政府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教材分拆、電子書等措施來應對,今年教科書的售價上升比通脹低,同樣惹來坊間一面倒的劣評,大眾除了對書商口誅筆伐以外,真正可以做的卻不多。

真正用家 無權選擇

平情而言,今年教科書的加幅比較溫和,大眾也慣以將各項加價和通脹相比,比較下,今年書商的加價就比較克制。大家或許會同意如今百物騰貴,各種貨品加價已是躲不開和避不了,所以書商加價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問題是多年來人們已對書商不滿,多年來書商連年加價,兼之以小改動來令舊書不能重用,加上其他的營商手法如教材贈送和邀請教師聚餐等等,已在大眾心中植入一個不良的印象。大眾對書商早已是抱有太多負面成見,所以不管這次的價格改動如何,坊間都以此大做文章。例如書商大幅度的減價,市民會深信這是政府打擊書商定價的成效,也反證以前書商的利潤太多;假如書商大幅度加價,同樣也被說是罔顧社會責任;假如書商沒有加價,則被質疑為何不調整售價。所以不管書商的做法如何,除非書商可以做到家長滿意,學校和老師認同,根本書商就注定是背負了教科書價格的原罪,即不管如何也可能遭受責難。

從商業營運角度看,好的策略是在顧客滿意之餘賺取最大的利潤。但在教科書市場,卻是個獨特的市場生態,真正的用家沒有選擇權,學生的用書是依靠學校指定的書單,假如是同一套學科的教科書,理論上同樣是經過教育局的送檢,質素應是差不多,但同學卻不能藉市場力量來自由挑選,所以真正的顧客是學校和老師。當市場的顧客和貨品提供者所作的決定,影響的卻是另一批人時,就注定這種市場生態不可能讓用家歡迎。因為用家對沒有選擇而得出來的結果要自己承受,而在百物價格飛漲、薪水追不上時,自然不滿之情隨之產生。

期望落差 難消矛盾

教科書市場上一直有一個這樣的憧憬,就是書價會在教材分拆後下降,書價也會因電子書的出版而往下調,但這些都沒有出現。從營運的角度看,教材分拆是減低以書本售價來津貼教材出版,理應可減低出版教科書的售價,但教科書售價並不只有津貼教材這一項,在其他生產因素成本上升時,分拆教材能否減低教科書售價就變得沒有保證。筆者並非為書商說話,而是想帶出一個課題,就是人們的期望是一方面,但在書商又是另一方面,當兩者不能配合時,就會產生期望落差,也就是雙方都不會相信對方,當一種偏見或固有印象形成之後,雙方的矛盾便不會容易化解。另一個戰場是電子書,不少人以為電子書只是以電腦檔案取代印刊書籍,成本應該下降。可真正的電子書應是附有很多的電子參考教材和互動功能,並不是簡單的取代印刷版本,所以電子書也不一定比較便宜,市民在後來才發現電子書售價也是一樣的貴,產生的不滿自可理解。

其實,政府可以擔當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書商花了很多的成本在書籍內容上,假如書籍內容可以由政府提供,書商只需要在材料上配合,書本的售價便可大幅下降。而且由於內容是由政府提供,市民大可將教科書的選擇面擴大,然而,這方法會影響書商利益,又或是授人以「洗腦」之名,要實行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