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經濟大悶鍋

台灣的經濟有如「大悶鍋」,在低迷的經濟下,政府與民間正共同努力尋求解救之道。行政院長江宜樺誓言要打破「悶經濟」,企業界大老也呼籲政府和生產業快突破,以反轉沉悶的景氣。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去年就表示,全球經濟有如長長的隧道,還看不到走出盡頭的亮光,反映企業界對台灣經濟處於停滯不前的憂慮。

台灣經濟長期的問題,出在政府常重短期政績而不能有長遠的規劃,使得經濟炒短線的追求下不能有實質的改善,且着重扶植高科技產業,而高科技產業就業人口相對較少,產業界也應擺脫依賴的心理,不要甚麼事都仰賴政府,而且政府應放寬管制,鬆綁法令,加強行政效率,民間活力自然會讓市場經濟熱絡。

台灣經濟的另一現象是自己的悲觀情緒,許多國際機構對台灣的經濟表現、競爭力評比的數字相對樂觀,反倒是內部對經濟缺乏信心,始終處於憂鬱氛圍,這與對政府的措施無信心有關。

總結之,政府解除管制,鬆綁法令,民間活力自然會讓市場經濟熱絡。

診斷台灣的經濟,對內要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對外必須積極開放,加快台灣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步伐,絕對不能被邊緣化,同時要讓台灣的經濟突破悶局,就必須讓廠商的經濟環境變好,生意容易經營,且成本不持續墊高。為了擴展市場不被國際社會邊緣化,台灣必須加速區域經濟整合,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二○○三年是台灣經濟競爭力轉弱的關鍵時刻,當時國際間爭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台灣政府沒有作為,沒有準備,因之蹉跎歲月,難以追趕,現經濟自由化是必要之途,否則「悶鍋」不開就要「砸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