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寡頭壟斷 最大隱憂

香港的經濟早已不是自由市場。殖民地時代,英商享有特權,亦佔寡頭壟斷地位;中英談判之後的十多年,加上回歸十六年,三四十年裏,香港的寡頭壟斷資本已因英商撤退而變成華資房地產發展商加上滙豐的新格局。

自由港的虛名仍在,也因限奶令而受質疑。市場自由競爭的空間已大大縮小,寡頭壟斷的市場範圍愈來愈擴大。中英談判時英國支持壟斷,回歸十六年特區政府亦支持。回歸過渡至回歸後,正好把寡頭壟斷的新格局建立起來,且還在擴張。

在這過程,寡頭壟斷資本已變成了跨國集團;其中以滙豐為最,轉冊英國最近回歸卻已從殖民地英資變成了英國本土最大的銀行,代表着英國的利益。至於房地產發展商中,都走跨國經營之路,其財富首先來自香港,但企業的取向、重心,卻未必在香港。與滙豐等一樣,香港變成它們的奶牛,回饋多少卻頗難計算。

香港寡頭壟斷資本的壞處不僅在於經濟範疇,由壟斷帶來消費選擇減少和價格上升;更在於政治與社會文化層面。政治是寡頭壟斷資本與政府、政黨的關係。許仕仁一案或許是冰山一角,官商勾結的情況可能更嚴重。

社會文化層面主要是它們對媒體的控制:報紙、電台、電視台,乃至網絡媒體,形成它們主宰的文化資本、訊息資本。並且與政治資本結合,形成全面性的對香港的操控。寡頭壟斷資本的影響必然地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這是香港最大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