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同兒戲:兒童「痄腮」疫苗勝治療

相信許多家長都有年幼時生「痄腮」的不快經歷,唾腺明顯腫起,患處疼痛非常,更因要防止傳染給同學,被迫在家休息。來到現在,隨着醫學界已有相關的預防疫苗,「痄腮」的兒童個案明顯減少,不過家長仍需對此症有所了解,以防萬一。

生「痄腮」的正式名稱是流行性腮腺炎,由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引起,患者無分年齡,但臨床上以一歲以上小童較為普遍。患者透過接觸帶有病毒的唾液或飛沫受到感染,經過十數天的潛伏期後,開始出現唾腺腫痛(通常集中在兩頰)的明顯徵狀,其他較嚴重的併發症較罕見,包括︰失聰、腦炎、睾丸炎、胰臟炎和糖尿症等。

未有特定治療方法

現時,醫學界暫未有特定治療此症的方法,但可透過敷冰墊、消腫藥物紓緩疼痛不適。坊間喜用藍碇粉在腮腺位置寫上「虎」字、或吃「彭魚腮」,但都未有數據證實有治療效果。預防勝於治療,家長應提醒小朋友維持良好的個人與環境衞生、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住口鼻,並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無論是家中或學校的玩具及用具,均需仔細清潔;一旦出現受感染徵狀,應暫停回校上課,以免成為傳播疾病的源頭。

現時,本港已有預防流行性腮腺炎的疫苗,在一歲後一併和痳疹和德國痳疹疫苗注射,亦可再加入水痘疫苗(四混疫苗)。資料顯示,曾接受防疫注射的人士中,95%會長期甚至永久免疫。

香港兒科醫學會會長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

學會網站︰www.medicine.org.hk/hkps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