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少運動,中央肥胖人數日增,以「唔郁」的白領階層最嚴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有調查發現,年輕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幾乎追上中年人。約兩成半年輕人完全沒有運動,反而較多中年及老年人做運動。心臟科醫生坦言,心臟病有年輕化趨勢,三十至四十歲患急性心臟病,較廿年前增最少兩成,呼籲市民每周運動一百五十分鐘。若脊椎關節不適,不應跑步,宜做非負重運動,如踩單車及急步走等。
有健康網站訪問約一千名十八歲以上的市民,當中七成為女性。約七成受訪者表示,有一項或以上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如膽固醇及血壓過高等。十八至三十九歲的組別中,僅四成人自認心臟健康,約兩成有一項高危因素,情況與四十至五十九歲組別相若。
運動方面,十八至三十九歲組別中,約兩成半人完全無運動;四十至五十九歲及逾六十歲兩組受訪者,反而較多做運動,完全不做運動者分別約一成及百分之六。關節健康方面,整體上逾八成半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受不同部位的關節問題影響,主要為膝蓋、肩關節及腰,例如活動時發出聲響或感到不靈活。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代表兼心臟科醫生梁達智表示,三十至四十歲患急性心臟病的情況增加,主要因市民中央肥胖情況惡化(男、女性腰圍分別逾九十厘米及逾八十厘米),尤以白領階層最嚴重,「中央肥胖主要係少做運動,久坐少行,脂肪積聚內臟同腸等位置。」此類人士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過重的人更高,缺乏運動亦減少關節分泌潤滑物質,長遠降低活動能力及增加勞損機會。
他重申,定期做運動有助減低患糖尿病、血壓高及心臟病,情緒亦可獲改善。他建議市民每周做一百五十分鐘帶氧運動,亦要飲食均衡,多吃三低一高食物。若市民活動時出現多個心血管疾病病徵,如易冒汗或頭暈等,甚至心口翳悶,應盡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