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卓爾夫人逝世,對其一生功過評價,自然成為討論的焦點;戴卓爾夫人上台時正是英國國力處於谷底的時勢,窮途末路的大英帝國,才有機會造就一個鐵娘子。如果繁華盛世,人人追求自己利益,又或者安於自己現狀的話,任憑你戴卓爾夫人有鋼鐵般的意志,也無法一展拳腳。時勢造英雌,一九七○年代的英國,就成就了像戴卓爾夫人這樣的人物。
個人不是否定戴卓爾夫人的能力,但大前提是時勢,戴卓爾夫人所做的應對策略,不是甚麼不傳之秘,甚至可以說是路人皆見的傳統辦法,好似削弱工會力量,並且把國有企業私有化,是一加一等於二的簡單道理,戴卓爾夫人之前沒有政府做得到,不是不知道,而是當時社會還未發展到有一個可以大家一齊忍受改革痛苦的共識。
當國家不能再靠重新分配來解決問題,又或者創造財富遠比分配財富重要時,社會才可以達到向右轉的共識,其時工黨的政策路線行到水窮處,戴卓爾夫人及其路線就應運而生,所謂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阿根廷的冒進躁動,讓戴卓爾夫人有機會揚刀立威,慰藉一下大英國民的心靈,但同一個鐵娘子,在中英談判中換了對手,就一籌莫展。如果以《中英聯合聲明》為香港帶來某程度上的穩定,戴卓爾夫人是有一定的成就,但如果以英國開展談判的目標和動機來做標準,那就是滿盤落索,最高的目標不用提,就算最低的門檻,以主權換治權也達不到,沒有形勢之利,不要說是智慧,就算有鋼鐵意志也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