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極具爭議性的續建核四電廠,新任閣揆江宜樺提出以公投方式來做最後的決議,並希冀以此來解決紛爭。核電廠的問題牽涉整個能源政策,大部分能源仰賴進口的台灣應採何種能源政策,才能提高能源的自主性,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這應是政府的考量與政策。然台灣因反核人士多年主張「無核家園」,也是民進黨的意見,執政的馬政府卻最終以「公投」的形式來決定是否續建核四,將責任轉嫁給老百姓,讓大家來承擔後果。
有謂執政黨主張核四必須續建,亦有來自美國的壓力,因為是美國的廠商承建,涉及美國的商業利益,難怪「公投」引起美國的高度關注,馬政府也有不能輸的壓力。
馬英九為了核四公投頻頻出來解畫,稱有時很難作出理性思考,只有盡可能找出共識,否則核四問題永遠困擾所有人,公投也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作法。然核四的政策,應很理性地向人民解說,利弊得失有一權衡,政策推動者應有承擔,而非依民意逐流。
近日,諾貝爾經濟得主康納曼公開表示對核四公投持保留態度,因為公投中間會有操作空間,讓狀況變得很複雜,以核電廠為例,發生核災的機率很低,可是一旦發生,後果卻很嚴重,無論機率多少,民眾不可能理性選擇,公投是有爭議性的問題。
現國民黨的地方諸侯面對選舉的壓力必與大多數民眾站在一起,台北市長郝龍斌與新北市長朱立倫都公開站出來反核。
此外,更有學者發表研究報告稱核四電廠建立在地震斷層上。在現在的社會氛圍下,強行採公投措施可能產生無法預料的後果,發生社會對立,且耗費社會成本。國民黨本以為核四議題可整軍作戰,現意見分歧,反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