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輻射,不少人聯想引致「畸形」、「生癌」等危險印象,其實輻射在醫療服務擔當重要角色,例如X光造影檢查及癌症電療等。要精確控制高能量輻射,有賴一班醫院物理學家默默耕耘。他們負責測量及校準輻射儀器,亦會參與設計癌症患者的電療方案。既要將輻射焦聚於腫瘤,又要避開重要器官,誤差不可超過一毫米,連病人呼吸起伏也有影響。每一道穿過病人的輻射,在他們心中也是生死攸關的光束。
東區醫院醫學物理部主管李志恒指,醫院物理學家主要協助醫護人員使用「電離輻射」。這種輻射能直接穿透人體,可應用於X光等造影診斷或電療,合作部門包括X光部、核子醫學部及腫瘤科等。醫院用的輻射多由儀器製造,肉眼無法看見,故每次驗收新儀器時,物理學家都要測量儀器機能,並仔細校準輻射強度及劑量,定期複檢。
物理學家也參與制訂電療計劃,以東區醫院為例,有三部電療儀器,平均每日可進行一百次電療,每年約可服務一千三百人次。輻射能量極高,必須確保集中在癌細胞,同時避開正常器官。以鼻咽癌為例,東區醫院每年約有六十至七十宗需電療的個案,由於腫瘤深藏病人頭顱中央,需以十多道輻射從不同角度射向腫瘤,故物理學家事前需為每名病人度身訂造不同的電療方案,「貼近脊髓嘅輻射要弱啲,另一個角度就加番強。」
他指,電療位置誤差不可超過二至三毫米,複雜病症如腦瘤等,誤差更不可多於一毫米。近年放射儀器不斷推陳出新,已可很精準地控制輻射劑量,速度亦大大提高。他認為,未來應投放更多資源於定位技術,病人的呼吸起伏可令腫瘤「走位」,故近年公院引入「呼吸調控」系統,當病人身體起伏至某一位置,儀器才啟動,提升準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