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毒鵝膏」又稱「死帽蕈」或「鬼筆鵝膏」,單看名字已知非同小可,偏偏外形無甚特別,菌蓋一般呈半球形,隨着時間變扁平,顏色以灰、微黃及橄欖綠為主,多長在橡樹等落葉喬木根旁,易被誤認為一般草菇。去年澳洲四名華人於除夕派對誤食該毒菇,一對夫婦死亡。
醫管局中毒諮詢中心顧問醫生謝萬里昨指,胡氏夫婦入威爾斯醫院後,菇菌專家、中大生命科學院副教授趙紹惠曾往調查,鑑定二人食用的為「小托柄鵝膏菌」。衞生署前日公布另一名七十四歲老伯在大帽山郊野公園摘野菇進食後中毒,送入仁濟醫院,未能排除他也誤食毒鵝膏,已向他處方解藥。
謝萬里指,毒鵝膏常見,進食後快則六小時毒發,遲則八至廿四小時後發作,有文獻指死亡率高達五成,近年死亡率下降,「只因換肝技術好咗。」中毒諮詢中心○八至去年,接獲三十四宗食菇菌類中毒個案,當中十五宗菇菌採自野外,購自本地或外地市場各九宗,另一宗來歷不明。謝萬里提醒市民切勿亂摘野菇,「好多人以為顏色鮮艷先有毒,其實最毒嗰幾種菇都係白白灰灰毫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