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最近公布了系列的填海方案,作為香港長遠發展的土地儲備方式之一,為將來的土地供應提供保障。大家都明白,土地短缺,是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桎梏。填海雖然可能是最花錢換來的土地,但反而是最穩定和有保證的,所以只要填海地點適當,不破壞維港的現狀,相信民意基本上也是支持的。
不過,填海畢竟屬於長遠規劃,人們目前更關心的是近期本港經濟規模已開始出現不勝負荷的現象,尤其已逐漸不能滿足內地消費需求,造成兩地民眾爭奪資源和空間的情況。例如酒店供不應求,通關大排長龍,中、高檔商品緊缺,甚至兩地民眾爭搶奶粉導致「限奶令」被迫實施等。
長遠計劃應該要有,但解決當前問題更重要。所以特區政府必須盡快設法擴大本港的經濟規模,提高對內地的供應能力和服務品質,方為上策。否則,內地消費力一旦轉移到周邊地區,如澳門、台灣、日韓和東南亞等,屆時悔之莫及。
目前困境主要是過時的規條限制了現有「熟地」的使用量,這窒礙了香港的發揮,亦因而導致地價高昂。但靠開發新土地或填海救不了「近火」,惟今之計只有在「熟地」方面打主意。筆者認為,政府如肯放寬工廈活化或舊樓重建的地積比率,放寬樓宇高度限制,並加快審批,讓現有的「熟地」擴容,是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