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大,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中國人很多,儘管官方口徑只認十三點七億,但實際早已超過十四億。以上兩點,決定了中國的任何市場都是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市場,而在這個最大中,因人群眾多、需求不一、地域差異,又會出現最複雜的買賣關係。
如果承認上述推論成立,就會認同一點,在當今中國,採取任何整齊劃一的經濟政策,其實都會利弊並存,都會在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必將起到消極甚至是破壞的副作用。是故,衡量一項政策的優劣,只可能有兩個標準,其一,它針對的問題是否具有最大公約數的性質,即一項政策的適用地區是否最大程度地存在着相似問題。其二,它採取的對策能否因地制宜地細化和執行,即剛性政策能否允許有機動靈活的操作餘地。
套用以上標準,會清晰發現,中國這些年來在經濟調控方面存在着無法迴避的人為弊病。在產業政策方面,發改委歷來給出的導向引導,都是這個不准那個限制,或者這個倡導那個力推,卻很難在其中發現允許各地根據各自實際,有的放矢、因時因地發展經濟的鼓勵條款。這其中,樓市調控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五年後,北京已經採取了N輪以限制房價上漲、打擊投機投資為目標的調控,但從實際結果看,空調是必然的第一個結果,而助漲卻是實實在在結出的逆向妖孽之果。
在總結出「漲價→調控→再漲價→再調控」,並且,如此循環往復無休無止的規律後,人們無法不懷疑中央政府屢屢祭出貌似調控辣手的真實動機。儘管無法量化樓市上漲中調控所起的作用,但是,調控助推房價走高,並且,將房價帶到難以走低的政策泥潭,卻是各界都已公認的事實。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中央政府對樓市調控,可謂殫精竭慮,百折不撓,其屢敗屢戰的精神意志,往好裏說,它是對調控之手有一種膜拜式的迷戀;往壞裏說,人們懷疑它刻意與民爭利,是在不停巧取豪奪民眾財富。早在十年前,中央政府已經明言,要將房地產業視作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柱性產業。既是支柱,當然就要傾力支持,由此,那些所謂的調控,又怎麼能避免瓜田李下式的嫌疑?
最近的例子,是「國五條」的頒布與實施。有報道說,從公布之日到三月二十四日,房價和交易量同時暴漲,北京、上海、深圳的二手房價竟同比上漲百分之三十六、百分之二十七和百分之二十一,交易量則上漲二點六倍、一點八三倍和一點八四倍。官方期望透過「國五條」,為樓市潑水降溫,但百姓卻由此堅決看漲。
如此強烈反差的存在,進一步坐實中央政府在盲目一刀切。中央政府忽略的基本事實,一是住房市場交易已開始從增量房轉向存量房。非常不幸的是,「國五條」下狠手的對象卻正是存量房;二是北上廣深京等一線城市雖然需求依舊旺盛,但不少三線城市住房卻已經出現過剩,房價已開始下行。但中央政府執意一刀切,拿熱點城市的供需矛盾以偏概全,這不僅不是滅火,反而是煽風點火。有人曾總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就是「市場經濟+計劃權力」,這話十分精到。中央政府的問題在於,它總是相信迷戀權力之手,不太願意或不屑於市場之手。日子久了,權力之手的干預便沒了限制,就只會攪亂攪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