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恬怡報道】港府近年大力推動社會企業發展,但仍有不少社企敵不過狂升的租金而結業。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數字顯示,去年全港共有四百零六間社企,較前年增長一成,但「蝕錢」的社企亦由前年的兩成半,增至去年的四成八,增幅幾近一倍。
由於本港的租金飆升,去年有十三間已開業兩至三年的社企結業,當中亦有部分因業務未能迎合市場需要,結業後開搞新項目,轉攻有機及健康食品市場,謀求殺出一條血路。
社聯每年均會向本港的社企收集資料以更新「社企指南」,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港共有四百零六個社企及社企項目,分別由一百五十間機構營辦,當中三成屬非慈善團體經營。
在五十間願意提交財務資料的機構中,五成二有利可圖,全年盈利共約一千萬元,四成八則出現虧蝕,共蝕約三百七十萬元。在一百八十八間社企中,五成二表示面對成本高昂的困難,分別有四成二及四成九指,經營時遇到缺乏管理人才及租金昂貴的問題。
此外,有近二百間社企以平均時薪三十七元,共聘請三千多名弱勢僱員,時薪較前年多四元,該些社企每年更為每名弱勢員工提供平均三十七小時的職業培訓。社聯社企商務中心高級經理譚穎茜表示,去年共有十三間社企結業,當中三分一是被業主加租,或租約期滿後不獲續租等原因結業,亦有四至五間餐廳及小食店,因未能迎合市場需要選擇結業,其後重新定位轉攻有機及健康食品市場。
譚穎茜指出,南韓政府對社企有一套完善的支援政策,包括政府採購的產品或服務,必須有百分之五是由社企生產或提供,反觀本港對社企仍未有清晰定位,港府亦沒有制訂類似的責任採購政策,建議當局可倣效南韓推行有關採購政策。
開業已經兩年多的社企Deja vu Creation,設計經理黃明慧說,開業初期以回收棄置橫額改造成手袋等為主,但因銷售上遇到困難,令到自己亦「冇糧出」。其後開拓回收木材,自製家具及舞台道具路線,自己才開始收取最低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