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議會拳王示範後人

台灣在完全實現民主政治、民選「總統」和立法機構之前,便有「黨外」人士在立法院運用「肢體語言」表達對當局和政策的不滿。大打出手,以吸引媒體報道、民眾眼球,震懾「保皇老朽」。其中朱高正最是勇猛,有「台灣立法院第一拳王」之稱。後來台灣民主化了,完全民選了,立法院和各種公共場合的拳打腳踢、互相撕扯就逐漸減少,以至非常罕見了。

台灣立法機構以「肢體語言」爭取民主,表達政見後來成為香江狂躁反對派有樣學樣的楷模。

當然,他們沒有台灣人那麼兇猛,還不敢出手打人,只敢掃枱、掟嘢、大喊大叫、做出衝上主席台之狀。這對一向文質彬彬的香江議會和遵紀守法的香港人已經頗有衝擊力了。很多香港人反對這樣做,也有不少人欣賞他們這樣做。然而這些人的選票在增加,議席在增加,說明他們有市場。而且經驗顯示,最終他們會成為勝利的一方──民主一定勝利,保皇、守舊一定失敗。

當年國民黨元老張繼追隨孫中山,實現國民革命,就是最早期的「會場拳王」。話說光緒二十九年,革命黨和保皇黨都以日本為活動基地,保皇黨康有為、梁啟超辦《新民叢報》,孫中山辦《民報》,張繼乃發行人。兩邊筆仗、罵戰不絕,各有聲勢。一次保皇黨在東京開演講會,梁啟超是主講。張繼就約了數人混進會場。梁任公剛發言,張繼便大叫一聲、粗口數句衝上講台,抓住梁啟超飽以老拳,其他同志脫下木屐擲向講台。頓時會場大亂,任公疾走。經此一役,據說保皇黨勢頭大挫,革命黨也即「亂黨」聲勢大振。

有時人評說,張繼此舉之作用超過「一萬句話,一千篇文」也。如今有這些「成功經驗」作激勵,香江反對派的議會動作自然是不會消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