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政治形勢正日趨對抗性。
佔領中環的提議者是港大戴耀廷,表面上似乎沒有甚麼政治陰謀。但從梁振英競選、當選以來的發展來看,以僭建和誠信來攻擊梁振英已再竭三衰,因此要保持着對特區政府壓力的方法,便是再找出一個政治爭端來;提早討論二○一七年特首普選的政制改革,並出之激烈的佔領中環方法,鋪陳出差不多一年有多的運動時間表;這便解決反國教、僭建之後無以為繼的反對政治活動。
佔領中環提早張揚,屆時會否真的行動,視乎這一年多的發酵。故此,佔領中環的對決不在於明年,而在於目前。假若現在便開始把佔領中環的各種問題詳細討論,讓社會和可能參與者明白到代價是怎樣,讓他們知所選擇,可能參與的人便不會太多;批評反對的聲音大,更可能孤立激進一群。
佔領中環倣效的是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人家是反金融資本主義、反金權政治,基調是否定既有制度、既得利益,性質因而屬革命性,有理論有實踐,即使失敗仍可在民間發酵。佔領中環要求普選,說是追求真普選,實質上哪有真普選?只是普選機制不同而已,議題狹窄,且基本上應通過談判解決。
議題與佔領中環的激烈活動並不相稱,因而不易爭取普羅大眾和中產階層的支持,除非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犯錯給他們藉口,只要說清楚代價,強調依法執法,即使泛民團結亦應該難以把佔領中環變成真正的政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