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博士賣雞排

台灣失業率高漲,人浮於事,政大博士生宋耿郎因找不到工作,只好下海自己創業,在市場賣雞排,引發了社會的熱烈討論。

由台灣的就業情況看來,大學學到的專業領域,不見得一定和未來的工作有關,似乎人生的發展充滿了不可預料,但是像博士生如此的高學歷,卻下海幹粗活亦是有之,實是台灣社會的悲哀。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見此更是批評浪費教育資源,學用落差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如果培養出的博士最後都無法發揮所長,的確是資源的浪費。

但教育界人士辯駁稱,大學最重要的是培養能力,只要夠強,不管外在環境怎麼改變,都能面對挑戰,就算去賣雞排也是有很大學問,只是讓人納悶的是賣雞排的秘方與操作,毋須學術的理論,不能以阿Q的精神淡化之。

當然大家都認為賣雞排留給初中、高中畢業生去做可以了,夜市裏不需要個個老闆都是大學學歷,另一方面也是台灣的教育太氾濫,小小台灣就有近兩百家大學,其中當然有濫竽充數者,甚至有的大學因招不到學生而面臨關閉的危機,因此企業界也非憑一紙文憑就可信賴其學識和基本能力。

中國人一向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維,今現實處境打破了追求的夢境。就像台大碩士、行政院前參議李明岳畢業之初回雲林家鄉當瓦斯工,成為全台學歷最高的瓦斯工,幸好後來經過報章的報道,雲林縣長蘇治芬賞識下,讓他有合適的工作,後來憑表現高任文化處長之職。

台灣社會對高學歷的低階任職表現了寬容與諒解,認為行行出狀元,但無論如何大材小用都是資源和人才的浪費,博士生的無奈更讓社會為之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