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教會興衰 人心所向

宗教信仰壯大,因切合信眾實際需要,此乃羅馬天主教在南美及非洲信眾持續增長主因。在這些發展中地區,天主教乃教育及醫療主要提供者。

況且,在此等動盪不安、強權橫行地區,羅馬天主教會往往肩負匡扶社會公義角色。例如多年前菲律賓國民推翻獨裁者馬可斯的社會運動,便在天主教會祝福下成功。

相對之下,羅馬天主教會在北半球富裕地區卻顯得愈來愈與社會脫節。作為教育提供者,在先進地區普遍實行普及教育,羅馬天主教會的角色變成可有可無,甚至在校內推行宗教教育亦處處受制,部分國家更立例禁止在學校早會等場合強制學生參與任何宗教崇拜。香港天主教會作為辦學團體,同樣面對絕大部分經費來自政府的困難;年來拒絕執行「校本條例」、成立「法團校董會」,相信就是要力保在校內推行宗教教育的絕對控制權。

至於作為醫療服務提供者,在北半球富裕地區,羅馬天主教會的角色已被由公帑提供的全民普及醫療取代,不少由教會營辦的醫院納入公營系統之內。留在公營體系之外的天主教醫院,或失卻生存空間,或迷失方向,兩者對教會公眾形象,皆有損無益。在香港,有以天主教名義營辦的私家醫院,便淪為見錢眼開,為內地孕婦提供剖腹產子服務,但卻把精神病患拒諸門外的牟利事業。

梵蒂岡銀行涉嫌為罪犯洗黑錢,天主教會對教士狎童事件包庇隱瞞,與北半球富裕地區的倫理要求相左,羅馬天主教會欲充任社會公義匡扶者亦難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