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太陽報》的頭版報道:一位在惠州的港商,收養了十多名孤兒而成為全國的知名人物,看完這篇報道,不禁想起差不多二十年前到大連公幹時,曾經到過當地一間非常有名的餐廳用膳,這餐廳有名,不只是在於菜式的味美,而是老闆還是在街邊賣鹹魚貼餅時,就開始收養孤兒,但憑老闆個人的能力還是有限,而且孤兒大了也需要工作,所以老闆就想出一條好計。
老闆的好計就是:讓那些長大到某一個年齡的孤兒到攤檔做幫工,幫工多了就開分店,由一而二,由攤而店,這個最初為了養育孤兒而演變成為連鎖店,這些善行經報章報道,他們的拿手招牌菜鹹魚貼餅就更受歡迎。而老闆救助孤兒的善行也響遍全國。
近二十年後的今日,惠州女港商的助人善行,又再成為行善的榜樣,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是孤兒得救,憂是相距二十年,如果從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的層面來看,已是大步向前,翻了幾番,但救災行善,則所變不多。
中國的制度,是由共產黨領導,好事善事,當然是由政府去做。政府做不到的,就需要由社會民間力量去做,如果民間力量只是簡單為了行善,那政府當然歡迎,但卻又很難在制度上得到保證,不會有人假行善的名而去搞政治,所以民間真的要行善,也通常要拉政府落水,民間出主意出錢,但還是要由政府去做,也起碼讓政府參與,而不會像香港,民間可以有較大的空間去發展。而事實上,美國利用非政府組織去干預別國內政,也比比皆是,大陸對此,自然處處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