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鯇魚膽可致腎衰竭

本港每年約有一千宗末期腎衰竭新症,大部分由慢性腎病引起,急性腎損傷往往被忽略。腎科醫生指,血壓急降、亂服非類固醇止痛藥、誤食利尿中藥材或含毒素的鯇魚膽,均可令腎臟急性受損,當中兩至三成惡化至急性腎衰竭。部分人即使康復亦會患慢性腎病,日後仍可能腎衰竭。最新調查發現,近六成市民不認識急性腎損傷成因,三成半人不清楚病徵,需加強宣傳。

昨日是世界腎臟日,香港腎臟基金會及香港腎科學會公布一項港人對急性腎損傷的認知調查結果。調查訪問逾二千名市民,五成八人不知道急性腎損傷的成因,包括血壓驟降、藥物影響、急性腎小球炎及腎石等;三成半人無法指出急性腎損傷的病徵。另外,六成九人不知道該症可直接引發末期腎衰竭,亦有七成八人坦言從未檢查腎功能。

每年約二百個案

腎臟基金會主席雷兆輝指,本港有八千多名末期腎衰竭患者,大部分由慢性疾病引起,例如糖尿病等,惟急性腎損傷不容忽視,估計全港每年多達二萬一千多宗不同程度的腎損傷個案。他解釋,當人體大量脫水、失血或受嚴重感染,會令血壓急降,腎臟供血率先受影響,約兩至三成人的腎功能跌至不足一成,即急性腎衰竭,大型醫院每年約有一百至二百宗個案。患者因無法排尿,需緊急洗腎,否則會中尿毒致昏迷甚至死亡,亦可能因鉀質過高致心臟停頓。大部分人洗腎六至八周後可康復,但約一至兩成人有後遺症,患上慢性腎病,日後仍可演變成末期腎衰竭。

糖尿者高危一族

雷兆輝指,水銀、部分藥物及顯影劑對腎臟有毒性,尤以非類固醇止痛藥最令人關注,因市民可自行於藥房購買,具利尿功效的中藥材「澤瀉」亦有機會傷腎,公眾切勿亂服西藥或藥材,必須先諮詢專業人士。

此外,鯇魚膽的毒素亦可損害腎管,本港過去約有十宗個案。腎科學會主席馮加信指,年逾六十歲、患糖尿病或慢性腎小球炎人士,均屬急性腎損傷的高危一族。若市民察覺小便突然減少或呈茶色、腰痛,伴隨食欲不振及作悶惡心,應盡快求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