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關鍵是準確預測收入

香港特區政府的理財哲學相對穩健,甚至算是保守。保守穩健當然有它的好處。這種保守穩健的哲學主要源自殖民地時代,倫敦政府不希望香港成為一個財政以至政治上的負擔,所以要香港自求多福,自食其力,所以平衡預算成了金科玉律。這種哲學的客觀效果限制了政府的規模,也不會「先使未來錢」,靠發債、借貸來維持政府支出。後來,香港的理財經驗反而成為一個成功的模式,在西方民主國家一個個陷入債務危機的時候,更顯出香港制度的優越性。

所以,現時有關香港理財哲學的討論,並不是要作出革命性改變,大規模舉債,以及大幅度增加政府的支出,而只是思考在出現連續多年的慣性盈餘時,是不是應該以現金回贈的方式派糖解決,或者增加一些經常性開支,使到這結構性盈餘有所減少?

作為政府理財的負責人,最保險的做法當然是前者,因為派糖是出現盈餘之後才做的,次序是先有盈餘,然後派糖。換轉是後者,則是先增加開支,預算收入真正達標,才會出現平衡預算。一旦預算收入不達標,那就出現赤字。由於經常性開支是剛性的開支,很難減少,政府自然特別小心。

事情的關鍵是如何準確預測政府未來的收入。○三年後,政府財政收入穩步上升,增幅比生產值的增幅還要高,這種關係未來應該可以持續下去,故適度增加經常性開支風險不大。尤其是財政儲備已達七千億元,以四千億元為安全線,還有三千億元可調整,可以作幾年的緩衝,到時出現新的結構性改變,再調整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