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爬上高位,掌握大權,聲名顯赫,治理天下,有很多種途徑。這些不同的途徑多多少少會影響人們對他的評價和看法。因此,政治人物「出處」很重要,歷史很重要,上位的軌迹和方法很重要,這是研究政治人物需要注意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有一次問趙良,你看我治理秦國,比起當年的百里奚誰更賢明?趙良回答說,百里奚是來自荊楚的普通人,聽說秦繆公賢明,就發願去拜見,做一番事業,但沒有路費,就把自己賣給秦國的客人當奴隸,穿着破爛衣衫給人餵牛、打草、幹粗重活兒。秦繆公得知此事後,把他提拔起來,重用他,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後來,百里奚位尊身顯,秦國人都很佩服他、敬仰他。而你被秦王任用,是因為秦王一位寵臣的推薦,不是因為你有特別的經歷和名聲,因此在秦人眼裏,你不能和百里奚相提並論,賢明方面自不如百里奚也。
當然,就歷史地位和名氣而論,推行變法、身遭車裂之禍、為大秦強國奠定基礎的商鞅是百里奚遠不能比的。但這是後人的「史論」,不是秦人的「時論」。政治人物的毀譽大多還在當下,他們的命運和榮辱大多由當下和時論決定,如今更是這樣的世界。
香港回歸至今,三位特首的「出處」頗為不同,人們對他們的「時評」也多會結合各自不同的出處和經歷而作出。
董建華的出處是「船王之子」,本人又是愛國大商家,他忠厚有餘,才具不足,最得朝廷信任,港人對他有彈有讚;曾蔭權的出處是港英餘孽,由英夷一手培養,此僚人品極差又顢頇無能、貪威貪食且特別「雞賊」,港人對他只有強烈民憤;梁振英的出處是「資深左派」,「專業背景」,才具平平,城府卻深,港人尚在繼續觀察,然多不樂觀也。